| 全文转载于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
2025年10月26日,北京秋意正浓,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致远楼内暖意融融、志愿涌动。以“汇聚专业力量,共创未来志愿”为主题的2025年第13届专业志愿服务周(PBW)暨第二届志愿服务技术大会在此隆重开幕。本次大会在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的指导下,由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联合主办,《中国志愿》杂志社、《中国慈善蓝皮书》编委会等多家单位提供支持。大会聚焦专业志愿服务在社会创新、技术融合与国际交流中的前沿实践与发展路径,旨在响应联合国2026国际志愿者年(IVY)全球倡议,推动中国志愿服务走向更加专业化、数字化与国际化的未来。来自政府部门、国际组织、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和媒体的代表及志愿者近100人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上午议程
聚焦国际化与专业化,开启中国志愿新篇章 大会在轻松而充满期待的氛围中拉开帷幕。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吕敏杰担任上午环节的主持人。她回顾了专业志愿服务周在中国十二年的发展历程,从概念引入、项目测试到本土化实践与行业标准制定,见证了专业志愿(Pro Bono)在中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过程,并表达了对下一个十二年,尤其是在2026国际志愿者年背景下,中国专业志愿贡献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深切期望。
领导致辞,擘画蓝图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丽红首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她指出,志愿服务是劳动精神的生动实践与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与学校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高度契合。她强调,新时代的志愿服务不能仅靠热情驱动,必须以专业为基、创新为翼。本次大会正是对联合国2026国际志愿者年号召的积极响应,也是推动中国志愿服务迈向国际化、专业化新阶段的重要实践。她呼吁更多高校、企业、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携手,构建多元协同的志愿生态网络,让专业力量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合力。 北京市公益领域社会服务机构第四联合党委书记董萍在致辞中肯定了大会主题的时代意义。她指出,党建引领是确保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并特别赞扬了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在专业志愿领域的先行与示范作用。她表示,联合党委将从强化政治引领、搭建协同平台、激发组织活力三方面持续发力,期待与各方携手,共同推动专业志愿服务在理念、机制与模式上的创新突破。 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零慧结合其21年专业志愿服务经验,指出当前全球面临气候治理、公共卫生和贫富差距等共同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十五五"规划将志愿服务体系深度融入社会治理创新,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中国社会组织和专业志愿者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明确路径。她展望未来,认为在AI与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专业志愿者将成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力量。
主旨发言环节,四位权威专家带来了高屋建瓴的分享,引爆全场思想火花。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中国国别主任张楠系统分析了社会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科技加速迭代的全球背景,阐明了融入专业能力的技术型志愿服务在应对全球性议题中的独特价值,并详细介绍了在此背景下,2026国际志愿者年的提出背景、各参与方的四大关键目标(量化贡献价值、纳入国家战略、消除参与壁垒、建设知识平台)、深刻意义,以及UNV为此设立的秘书处工作。张楠女士还分享了UNV在全球,尤其是中国的丰硕成果,特别提到中国在UNV体系内的志愿者数量(含线下线上)已居全球首位,并介绍了诸如“Movements4Climate”绿色乡村支教行动、“她x数字未来”创造营和“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等实践成果,号召更多合作伙伴加入全额资助计划(FF)及贡献于特别志愿基金(SVF),进一步深化合作并彰显志愿服务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赋能边缘群体方面的独特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强以澎湃的激情,深入剖析了“AI新时代的志愿服务新趋势”。他从服务流程、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服务主体和服务范畴五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如何为志愿服务赋能,例如通过AI实现千人千面的需求预测与精准匹配、利用AI Agent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借助区块链实现服务成效可追溯等。同时,他也坦诚地指出了面临的隐私安全、技术门槛、算法偏见等挑战,并强烈呼吁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必须坚守“人机共生”理念,将人文关怀置于核心地位。他透露,其团队即将在深圳启动“一心实验室”,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志愿服务的新模式。 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翟雁以一名“老志愿者”的亲切口吻,深情回顾了中国专业志愿服务三十年的“风雨路”。她从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的个人启蒙讲起,分享了惠泽人从学习引进国际经验(如与VSO、UNV的早期合作),到深耕本土实践、构建网络与标准,再到如今通过“带路国际志愿行动计划”迈向“融汇中西、共创共享”新阶段的完整历程。她强调,中国专业志愿已从“跟随者”、“参与者”,逐步走向国际舞台的“构建者”与“引领者”,这一历程本身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与全球化的一个生动缩影。 国际计划项目开发与质量总监余红莲以“赋能青年发展,共创平等未来”为题,分享了国际计划在中国三十年的耕耘与收获。通过“女孩张兰因国际计划项目改变人生轨迹”的感人案例,生动展现了志愿服务对青年成长的深远影响。她系统介绍了国际计划未来五年围绕健康与保护、韧性与成长、学习与发展、赋能与联结四大板块的新战略,并重点阐述了在青年经济赋能、绿色发展、社会创新与平等倡议四大核心领域的工作。她特别强调了“有意义的青年参与”理念,呼吁以平等尊重、信任欣赏的态度与青年并肩同行,共同创造更加平等、包容的未来。
数据发布,案例解析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指数测量课题研究执行负责人刘媛发布了《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指数测量报告》。该报告基于对180家中志指数组织和14849个活跃志愿者的有效问卷,揭示了2024年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核心态势:活跃志愿者规模达7704万,增长进入平缓期,但人均服务时长显著提升至66.67小时,志愿服务经济价值贡献跃升至2371.46亿元。报告同时指出了“动力强协同弱”、“个人快组织慢”、“价值热技术冷”、“奉献多认可少”等发展中的张力,以及志愿者总体满意度有所下滑的新挑战。最后,她从嵌入大社会工作主轴、赋能组织作为基础设施、重构技术向善机制、提升管理专业化水平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院长王晓慧汇报了“青菠萝计划”青年专业志愿人才项目案例研究报告。她详细介绍了该计划通过“团队组建-培训赋能-项目落地”三阶段,支持7支高校青年团队与7家社会组织精准对接,在流动儿童、助老助残、妇女创业等议题上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的全过程。她总结了项目形成的“青菠萝团队+菠萝园社会组织+督导”三方联动机制与全流程支持生态,实现了青年成长、组织赋能与社会创新的多赢局面,并为项目的持续优化提出了具体方向。
圆桌共识与行动启航 在由北京师范大学张强教授主持的圆桌对话中,五位来自媒体、国际组织、高校、基金会与企业的跨界嘉宾,围绕“中国志愿者如何参与IVY2026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展开了热烈讨论。《中国志愿》杂志社社长刘鲲鹏表示将打造“智库+传播+实践”平台,讲好中外志愿者故事;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王香奕分享了利用国际网络赋能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的路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董强提出利用社交媒体“破圈”与在国内创设国际志愿服务场景的设想;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创始理事长彭艳呼吁回归志愿本质,讲好真实的“中国人版本”的志愿故事;腾讯集团公共事务部总监张博则介绍了腾讯通过技术公益平台与“员工向善”模式,支持志愿服务从0到1创新的企业实践。 最后,大会迎来了激动人心的行动启动环节。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吕敏杰宣布“北京市国际志愿服务工作指引研究项目”正式立项,该项目旨在将北京奥运志愿遗产转化为2026国际志愿者年的制度成果,彰显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随后,“i will”带路志愿IVLP项目经理李玲鋆隆重启动了“国际志愿服务i will最佳实践案例征集暨人才培育能力建设计划”,面向全球征集优秀案例,并配套分级人才训练营,旨在为中国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输送核心青年力量。
下午议程
实践展示与生态共建 下午的议程同样精彩纷呈。“V-Practice”环节,七支“青菠萝”青年团队进行了社会创新实践成果路演,展现了青年专业志愿者在社区服务、妇女赋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活力与创造力,专家评议组给予了高度评价与精准指导。“V-Mentor”环节,六位志愿者教练(督导)首次系统分享了“专业社工+专业志愿”融合发展中教练角色的功能定位与操作路径,提供了宝贵的跨界合作经验。“V-Dialog”圆桌对话(二)则深入探讨了“专业志愿社会创新生态网络的共建机制”,为未来生态化发展提供了多元思路。大会最终在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零慧的总结展望与对2026年的美好期许中圆满落下帷幕。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国内外专业志愿服务领域搭建了高端对话与务实合作的平台,更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志愿服务在迎接2026国际志愿者年、迈向新征程中的专业化底色、技术化亮色与国际化成色。汇聚专业力量,共创未来志愿——中国志愿服务的崭新篇章正在谱写! |
GMT+8, 2025-11-7 00:17 , Processed in 0.03009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